NEWS CENTER

新闻资讯

东南亚户储市场机会几何?

2022年欧洲户储爆发,吸引大量供应商涌入其中,导致进入2023年仍处在消库存阶段。且随着欧洲能源、电力价格回落,用户购买户储产品存在观望心态,叠加当地工人大规模游行罢工,严重滞后了户储安装进度。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的欧洲户储市场“降温”明显。在此情况下,户储厂商通过开拓新市场以追求新的业务增长,而东南亚市场近来备受关注

(文章来源 微信公众号:高工储能 ID:weixin-gg-ess)

极端天气+优惠政策

驱动东南亚户储市场发展

首先是极端天气催化了东南亚地区的发电、用电矛盾。今年以来,因为厄尔尼诺的影响,对东南亚各国的供电发出了挑战。

具体来看,以柴油、天然气、煤炭等燃料发电的泰国、菲律宾等国,由于发电燃料供应不足而导致了大规模限电、停电事件;以水力发电为主的越南,也因为干旱天气减少了发电量,无法支撑当地的生活、生产所需。

其次,随着平价光伏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刺激了东南亚投入“分布式屋顶光伏+户储”的电力自发自用发展模式。不仅如此,由于东南亚整体的电力设施较为脆弱,且部分群岛国家的电网形式以离网为主,加之海岛居民较为分散,架空线路规范性较差,屋顶光伏+户储的投入使用更能保障居民用电的稳定性。

政策方面,部分东南亚国家出台了相关屋顶光伏的安装优惠政策,拓宽了电力交易范围,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户用储能的装机需求。

具体来看,越南工贸部给予安装屋顶太阳能更多激励措施,包括免于获得电力运营许可证和电力企业注册证书、优先用于预算分配、免税或减税以及获得优惠利率的贷款等。再者,越南还计划于2030年实现50%的写字楼、居民住宅投入屋顶式太阳能使用。

菲律宾能源部计划简化屋顶光伏项目的要求和流程,以促进在商业、住宅和工业结构中扩建屋顶光伏设施。

马来西亚实施的净能源计量(NEM)计划,允许个人、办公楼、工厂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在保证电力自发自用之外,多余的电量以电价抵扣的方式卖给电力公司增加收益。

新老企业,各有机会

东南亚户储市场多点开花,吸引了本土及海外企业纷纷布局。此前,越南本土电池制造商VinES Energy Solutions与越南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商Solar BK达成合作,以期推动屋顶太阳能光伏与储能电池的深度整合。

中国企业入局东南亚市场机会几何?目前,东南亚户储市场尚未培育具有垄断地位的本土企业,且在一带一路倡导下,东南亚各国与中方企业达成了良好的双向合作,本土市场借助中方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可深入挖掘东南亚户储市场。

上游原材料方面,印尼拥有丰富的红土镍矿、锂矿等资源,早前便有青山实业在印尼布局矿业开采及深加工产业,格美林、华友钴业等材料企业也相继布局印尼市场。

电池环节,东南亚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并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中国企业建设产能。目前已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通过技术出海、资金出海等方式布局泰国,国轩高科与VinGroup合资投建越南工厂;蔚蓝锂芯拟在马来西亚投资的10GWh圆柱锂电池制造项目,其中包含户用储能领域。

高工储能认为,头部电池企业正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布局动储双轮驱动战略已是大势所趋,部分企业在东南亚布局动力电池产能的同时,未来亦可快速切入储能电池生产。

此外,逆变器亦是一个很好切入东南亚户储市场的板块。目前已有科士达、古瑞瓦特、首航新能源、阳光电源、固德威、锦浪、德业、上能电气、禾迈等企业在东南亚设厂或成立分公司建立销售渠道。

根据东南亚地区的应用场景,从离网与并网角度分析,无大规模电网以及孤网系统下的岛屿地区更适合离网型逆变器;而对于可以利用余电上网获利的地区,使用并网逆变器经济性更好。而面向多元化需求,兼具离、并网功能的混合逆变器的市场前景更广。

具体来看,由单相SH3/三相SH5 混合逆变器搭配 SBR系列电池解决方案组成的阳光电源户储一体机;古瑞瓦特SPH 3000-6000TL BL-UP单相双路MPPT并离网储能一体机、德业混合逆变器等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竞争力较大。

从高、低压的角度来看,虽然户储高压趋势明显,但高压下的户储系统更考验电芯的一致性,对BMS的要求更高,投射到产品的总成本更高,低压户储逆变器在价格较为敏感的东南亚市场更受青睐。锦浪单相低压储能逆变器、首航新能源SOFAR PowerAll等产品竞争力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调研表示,新兴户储市场还处在产品导入初期,认证体系和产品要求相对较低,渠道也处于建设初期,对于中小企业及跨界户储玩家来说具有一定优势。

此外,东南亚户储市场更偏向下沉市场,其用户购买力相对较弱,对价格较为敏感,加之户储系统专业性较强,消费者品牌意识不够,追求能用即可,低价产品占据优势。

然而,高工储能认为低价产品对东南亚户储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小企业等新玩家可通过低价策略占领当地市场;另一方面,低价策略可能诱发企业“以次充好”,扰乱当地市场,消磨用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