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闻资讯

扭转光伏,三击“重拳”!

产能过剩、价格踩踏、行业内卷,光伏行业已深陷多方混战一堂的拉锯战中。

但在当下,越来越多迹象表明,行业已然觉醒,一场自上而下的行业供给侧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政府、商协会及企业各方正努力把光伏产业重新拉回正轨,并针对行业出现的偏差打出三击重拳。

第一击重拳:建立自律公约

进入今年下半年,行业情况进一步“恶化”,组件价格急转直下、快速崩塌,抵制“内卷式”竞争已刻不容缓。

“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中央政治局7月的一场会议振聋发聩,一石激起千层浪。9月,行业9位头部企业家齐聚央视夜话行业发展,并合力写下“合”字,意在破除行业内卷。

10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硬核发文,确定组件最低限价标准:N型M10双玻光伏组件含税生产成本(不含运杂费)为0.68元/W,(含最低必要费用)为0.690元/W,企业报价若低于这一标准,涉嫌违法,同时协会也将时刻关注监督。

虽不具备法律效应,但“限价公约”的发布代表着企业开始集体抵制低于成本价竞争的无序内卷,是行业的一种觉醒和自救行为,可以理解为行业自律公约初步建立。

从结果来看,“限价公约”发布后初见成效,多家头部企业微调组件出货价格,而在此后央国企组件招投标报价中,大部分企业也都在遵守限价公约,仅少部分企业报出低于成本线价格,但甚少中标,中标人亦或是第一中标候选人所投报价,四舍五入后均在限价之上。

第二击重拳:化解过剩产能

回归根本,供需才是底层逻辑,历经近几年“大干快上”的投资热潮,光伏四大主产业链环节名义产能均超已1000GW,远超终端需求。

然而,产能扩张仍在进行时,但依据当下的市场及融资环境,待建项目落地可行性也在发生变化,若继续投产大概率面临亏损或滞销的局面,部分产能只能被迫提前退出。

北极星统计,2024年以来宣布延期、终止项目总投资额超过600亿元。具体来看,共14家企业宣布延期项目,几乎涵盖光伏全产业链,项目延期投产时间多集中在2025、2026年;而12个终止项目则主要集中于电池、组件环节,且多为跨界玩家,所瞄准的也都是高效N型技术。

当然,市场之手作用之时,另一只“调控之手”也开始下拳。11月20日,工信部公布了新修订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大幅提高光伏制造项目资金、技术水平、水电能耗等指标。

例如,将硅料新建改扩建项目还原电耗、综合电耗提升至40千瓦时/千克、53千瓦时/千克,对于这样的门槛要求,业内人士表示,根据行业目前技术水平,仅2家企业达到扩产要求。不难看出,政府这一举措旨在遏制产能无序扩张。

但值得关注的是,新政策所针对的是新增产能,对存量项目作用有限,目前行业存量项目减产则主要依靠协会组织下的企业自律性调整。

以硅片环节为例,有消息显示,11月中旬,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行业自律会议,之后某头部拉晶企业带头下调开工率,从月初计划的40%降到30%左右;而就在近期,业内有消息称,协会根据明年硅片市场总需求量进行估算后,对硅片企业明年产能配额进行分配。

第三击重拳:严防内卷外溢

在国内市场极致内卷的同时,越来越多企业也将目光聚焦于海外市场,这不仅仅是生存只选,更是高利润所在地。但在竞争日趋激烈和海外贸易壁垒频发形势下,严防“内卷外溢”迫在眉睫。

近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召开“光伏行业对外贸易企业自律座谈会”,这场会议虽没有大肆宣传,但规格更高、导向也更加明确。

会议两大重要看点,其一为在这场协会组织的会议中打破往常参会人员范畴,商会及龙头企业领军人物之外,出现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级政府代表;其二则是会议主题,即企业要加强自律,开展良性竞争,严防光伏行业“内卷外溢”。

事实上,这场会议与前不久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的降低光伏出口退税政策初衷如出一辙,政策将光伏出口退税率从13%降至9%,一方面,降低出口退税可以遏制国内低价产品无序溢出,避免恶性竞争,为优质产品提供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对于中国产品价格低廉质疑的回应。

短期来看,虽为出口依赖较强企业带来不小现金流压力,但长期来看,实则是在促进光伏产能缩减与供给侧改革。

据InfoLink调研,受退税政策影响,上周海外硅片报价已出现上涨,企业相应提升对外报价约4-5%不等。

当然,内外组合拳之下,有实力的企业也并未随波逐流陷入价格战之中,而是将技术创新视为破局密匙。近期,光伏龙头先后官宣技术创新成果,隆基、晶科先后祭出新产品,二者将组件量产效率纷纷推至24.8%,天合自主研发双面i-TOPCon电池效率最高达到26.58%。

龙头企业对于技术的执着,无疑是在通过技术的迭代创新将行业视线重新拉回产品价值本身,以打破内卷的行业现状,引领行业回归健康发展良性道路。